【中心公告】《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中研院開展 譜寫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
- 發布單位: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發布日期:2019/03/27
- 更新日期:2020/10/15
- 點閱次數:1172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永得,今(27)日上午前往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席「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開展記者會,李主委細數自己曾閱讀過的客家相關研究,表示其實客家的拼音HAKKA、族群概念的形成乃至於客言的傳承,基督教會都曾扮演具有影響力的推手,希望能透過今天這個特展,讓更多民眾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客家。
李主委在致詞時首先向在座的中央研究院黃進興副院長、民族學研究所胡台麗所長以及完成這次策展的黃宣衛研究員,擔任特展顧問的交大張維安教授、央大張翰璧教授表達由衷的謝意;同時也感謝孵育創立客委會並長年關心客家的徐正光教授與蕭新煌教授蒞臨會場。
在這麼多位學者專家齊聚一堂的時刻,李主委回憶起當年2004年離開公共電視甫任客家委員會副主委的時候,戰戰兢兢地從很多研究書籍入手,想了解最簡單的問題「什麼是客家?」、「甚麼是客家人?」,後來才發現早期在客家地區傳教的牧師,為了傳教用拼音文字記錄了客語的發音,例如HAKKA一詞。同時也描述了他們所認為客家族群概念,進而引起後續羅香林等人對客家源流的討論。晚近臺灣也有許多年輕的牧師常以客語傳教,基於自己擔任客委會主委的角色,在此表達肯定之餘,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從這樣的角度看見客家。
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與中研院合辦的「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在民族所博物館首展展期到109年5月,之後會再加入一些臺灣客家教會的研究成果,擴大移展到苗栗的「臺灣客家文化館」,持續展覽1年。
本次展出了許多經典的客語聖經、巴色差會舊照片,和宣教文宣品等文物。其中,比較特別的是1905 年出版的《英客大字典》,瑞士來的巴色差會不只是在當地興辦學校、醫療機構,為了方便溝通,也勤學客家話,更編了《英客大字典》,這是傳教士將客家語言文字化及學習客語的最好證據,也是最早的客家研究文獻。這版本的《英客大字典》已絕版,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還把它列為珍本,客委會之前透過彭欽清教授的引薦,在2011年購得一本原版紙本書,交給客發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珍藏運用,這次這次也在展示之列。
全球有6000萬以上的客家人,但各地的客家習俗不同,所講的客家話也不一定能溝通,在臺灣就有五種以上不同的客語腔調,當然宗教信仰更不盡相同。大家比較知道的是客家人拜義民爺、三山國王,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Hakka・客家」和基督教也有密切關係,也不太瞭解跟傳教士巴色差會與太平天國歷史也有關係。30年前的還我母語運動,讓客家的『隱性』逐步被彰顯『看見』,大家也更加尊重多元文化。而今雖說全球客家基督徒比例仍不高,但同樣孕育出多樣的客家文化。
《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這個特展,讓大家看見「客家與基督教相遇」交織出的多元客家。這個特展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客家,也展現基督教對客家文化發展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