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祭儀數位典藏計畫—六堆地區
- 發布單位: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發布日期:2015/11/30
- 更新日期:2020/10/15
- 點閱次數:7557
《客家民俗祭儀數位典藏計畫—六堆地區》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為保存客家文化資產,2014年至2015年,以六堆地區之客家歲時節慶為範圍,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產業研究中心,執行「客家民俗祭儀數位典藏計畫」,兩年來分別紀錄六堆地區「做福」、「掛紙」、「度孤」、「忠義祠春秋祭」、「還福」等6個歲時祭儀,並剪輯完成「新丁祈福」、「掛紙追遠」、「度孤祈安」、「忠勇祭儀」、「還福酬神」等5部紀錄片,期望藉由音像紀錄保留珍貴的客家民俗祭儀實況資料,並做為一般民眾欣賞或教育學習的素材。
分集介紹
《新丁祈福》
六堆地區「做福、還福」形同古代春祈秋報精神的祭祀活動,主要表達對神明的祝禱圓滿與完整性。祭祀對象都以福德正神(伯公)為主,代表著向土地神祇祈求全境的豐收、平安。元宵前後舉行的「做福」,以「搭福廠」、「夾爐主」、「選福首」與「拜新丁」為重頭戲。
本片主要紀錄左堆的做福習俗,首先介紹新埤鄉南豐村的祭儀流程、儀節儀式、祭祀用品,繼之佳冬鄉六根村則以福廠之搭建、空間解析、拆卸及拜新丁之風俗儀式。「做福、拜新丁」蘊含著客家族群對於生命延續的重視,透過儀式新生兒開始與社會連結,而新丁粄也成了聚落庄民與社區連結的媒介。
《掛紙追遠》
客家人稱清明掃墓為「掛紙」。掛紙是上墳祭祖時的一項動作,以滴有雞血的黃墓紙壓在墓碑上,就是「掛紙」。六堆地區在農曆三月期間,可以看見客家人紛紛掛紙的景象;祭品以雞、豬、魚三牲和鴨蛋、豆腐(豆干或麵製食品)、客家粄六樣祭品為主,都在表現出子孫對祖先的尊崇與敬畏,也表現各種民俗知識。
本片以右堆客家人的掛紙習俗為例,說明美濃上庄仔林屋在公嘗的運作之下,掛紙仍遵照古禮「三獻禮」舉行,並以全豬全羊來祭祖。本片的核心價值探討著美濃地區從一代一穴到家塚與納骨塔的墓地形制轉變,影響掛紙文化與祖先崇拜的改變。
《度孤祈安》
中元節,客家人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七月半」是「掛紙」之後的重要祭祀時節,而「掛紙」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當天上午先在祖堂內祭祖敬神,下午則到村裡的庄廟鸞堂,祭拜「好兄好弟」,即是普度無祀孤魂,因此又稱「度孤」。
客家人七月半的儀式展演大致分為儒教、佛教、道教等。本片以後堆為例,介紹內埔的客家人如何超度孤魂野鬼,進行打醮度孤,繼而說明儒教、佛教與道教各宗教度孤象徵意義的科儀,表達敬神及尊重民間信仰的誠心,希望人鬼早日超脫苦難地獄,永得福安。
《忠勇祭儀》
清廷有感於六堆粵民守土有功,將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事件時,「出堆」平亂抗敵、壯烈成仁的客家先民英靈,共同奉祀於中堆(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亭」,後經多次整修更名為「忠義祠」並敬稱忠勇公,六堆客家人感念先民功在我族,遂結合「春祈秋報」的傳統一併給予崇高禮敬。
本片敘明六堆與忠義祠的關聯性,以及忠義祠的歷史由來,全程記錄春秋二祭儀式過程,呈現六堆客家人在遵照古禮規制的祭典儀節下,代代相傳對於先民忠勇史跡的感念,也透過祭祀儀典維繫此一族群核心價值,凝聚六堆客家族群意識。
《還福酬神》
「還福」遍及六堆各地,是以伯公信仰為內容的區域性節日,每個村落進行的儀式有細微差異而各具特色。「還福」又寫成「完福」,一說祈福實現,必須舉行「還福」,一說「完」代表結束,可詮釋為圓滿,又稱「平安福」或者「太平福」。
本片以前堆的還福習俗為例,說明長治竹葉林庄,在行祭伯公的三獻禮猶有清代官方三獻禮古風,保有「痤毛血」的傳統儀式。而還福與做福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度孤」,除了施食四方孤魂,也帶有感恩情懷,使得還福具有歡慶豐收與還願祈安之意,同時表現客家人對土地崇敬的傳統,成為凝聚庄民的精神象徵。
指導單位:客家委員會
發行單位: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發行地址: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電 話:(037)985-558
片名:客家民俗祭儀數位典藏計畫一六堆地區(5片入)
長度:251分鐘
類型:紀錄類
級別:普遍級
語別:客語
字幕:中文字幕
規格:DVD
授權範圍:家用/教育版權
發行日期:2015年11月
定價:新臺幣500元
GPN:3910402351
紀錄片工作人員名單
發 行 人:范雪景
製 作 人:曾純純
導 演:盧定楠
顧 問:賴裕文、傅民雄、朱勝斌
審查委員:吳煬和、呂姿玲、陳運星、曾吉賢
行政執行:吳德棋、呂姿玲、蘇鈴琇
企 劃:曾純純、李梁淑、莊蘭英、邱盛琪
撰 稿:新丁祈福∣莊蘭英、盧定楠
掛紙追遠∣曾純純、劉紹豐、張永明
度孤祈安∣曾純純、梁淑霞、盧定楠
忠勇祭儀∣李梁淑、張永明
還福酬神∣曾純純、張永明、邱盛琪
執 行:鄒欣樺、方宣喻、吳惠瑩、梁淑霞、宋佳倫
攝 影:盧定楠、黃稜煖、宋仁智、方宣喻、鄭富璁
陳聖華、許靖杰、李昱銓、施儀潔
剪 輯:盧定楠、黃稜煖、方宣喻
動 畫:洪榮澤、池宸君
美術設計:廖素芳
攝影助理:陳建華、卓文吉、林柏昂、劉弘毅
林志鈞、李欣岳、林宏洋、賴志鈞
尤藝儒、謝宗澄、詹凱閔
客語協助:吳昭頤、宋永吉、黃慧貞、張永明
林貴珠、劉淑貞、邱兆蓉、葉筱妍
配 樂:蔡瓊文、張見宇
客語配音:許儷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