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會員登入
-
課程已結束
世代相傳藍衫情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運用客家代表服飾「藍衫」,瞭解客家藍衫服飾特性及其背後所代表的客家精神與文化意涵。 此外,也讓學員瞭解客家民族又是如何就地取材,利用周遭環境的植物與透過繁複的藍染工序, 發展出具變化性、細緻、細膩的藍衫美學藝術。
-
課程已結束
節剪愛做家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剪紙藝術對客家族群有其特殊意義,剪紙在節慶結束後會燒掉,期望能將心中的期盼用紙隨風上達天聽。
本課程除了讓學員學習剪紙基本知識外,並帶領大家認識客家的相關圖騰,傳遞客家剪紙文化與崇天敬祖之精神。
-
課程已結束
大青好色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藍衫象徵客家人勤儉、樸實的傳統本性,其多變的藍色,成為客家文化中美麗代表;苗栗丘陵地形,適合大青這類可作為藍靛原料的植物栽種。本課程介紹藍染常用的植物,即從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中,發展出的客家藍染文化,船先民取自大地資源、天然、自然的環保概念。
-
課程已結束
薑花飄香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民俗活動的生成,往往是呼應時令與季節而來,這也代表著世代民族生活的習慣與方式,因應不同的地形、氣候而異。野薑花粽便是客家居民因地制宜,利用生活上的智慧,逐漸形成其特殊的美食,透過本課程的介紹,期望瞭解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藉此探討人與土地的關係,讓學員關心環境、熱愛環境。
-
課程已結束
遮仔骨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當時客家人就地取材,將當地盛產的竹子,削切為傘骨,展現了時、地、人的特色。本課程介紹早期客家人就地取材「竹」,作為油紙傘的重要材料,以及「油紙傘」對於客家人的意義,瞭解先民的生活智慧。
-
課程已結束
客家食‧當好食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民以食為天,本課程透過吃的文化,瞭解客家先民物盡其用與善用食材的智慧,進一步從中體悟客家早期的生活方式及精神,探討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及環保的觀點。
-
課程已結束
擂神碳跡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早期在物資貧乏的時代裡,聰明的客家人運用生活巧思,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山蔬野菜入味,做成擂茶成為平日飲食,及招待賓客的佳餚。藉由課程讓學員瞭解客家人勤儉持家的美德,以及生活智慧巧思。並透過食物里程及碳足跡,瞭解低碳飲食原則,以體驗方式瞭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中引導到地球資源有限,自我覺察浪費食物之不當行為,落實節能減碳觀念。
-
課程已結束
翻閱舊篇樟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臺灣樟腦產業讓很多客家人在臺安身立命,丘陵地形為主的臺灣中北部地區,因蘊藏豐盛的木材資源,吸引不少移民進山拓墾。而其中的樟樹,除了是高級建材和造船的重要木料外,提煉出來的樟腦、樟腦油更是珍貴的藥材。擅長丘陵地形開墾的客家移民與這片丘陵地區結合緊密。本課程介紹樟樹,並且說明客家人與樟腦的歷史。從樟樹切入人類與環境的關聯性,讓學員更加瞭解產業等人為活動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及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
課程已結束
來就係客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時代的變遷一日千里,建築形式亦不停地在改變,每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地理、歷史背景都會展現當代對於住的文化,本課程藉園區的客家文化意象,覺知客家文化尊敬大自然之精神,並了解客家文化之於自然環境相互鏈結之關係。
-
課程已結束
魚幫水,水幫魚
- 課程地點
- 臺灣客家文化館/ B1 研習教室
- 課程簡介
本課程希望學員瞭解客家基本的社會結構,承襲客家社會換工的攜手精神及意涵,瞭解客家人互助互信的族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