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客家文物典藏目錄
發布日期:本書彙整全臺目前客家文物資料庫建置較為完善之9座客家文化館館藏文物,包括生活用品、農業器具、樂器、文件等等,做系統性分類與登錄,每件文物均含圖片、名稱、系統代碼、尺寸、材質及功能等說明。
-
看懂六堆客家庄
發布日期:自客家先民墾拓以來,所到之處無不運用智慧開鑿人工水圳,利用原鄉的水稻耕作經驗將荒埔化為良田生產糧食作物,奠定日後朝向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早期的「六堆」,對很多人而言,是個陌生的名詞,一度靜謐地隱身於臺灣歷史中,直至1988年的客家還我母語運動,不但開啟了臺灣客家運動的歷史新頁,更讓六堆文化跨出在地人的疆界。
-
從空中閱讀六堆
發布日期:以空中攝影作品介紹六堆大地景觀,並輔以文字說明相關地理、歷史、人文等。
-
南方秋閑陶藍生活
發布日期: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策劃之「南方秋閑陶藍生活」展覽展出作品為主,彙整展出作品集結成冊,並介紹各參展創作者創作風格及理念。
-
六堆新象-生活印記版畫聯展作品集
發布日期:集結「六堆新象─生活印記版畫聯展」展出作品,編輯成作品集,並有兩位前輩客籍藝術家採訪內容。針對每件作品亦撰寫賞析文字,期能帶領讀者進入作品及想像之世界。
-
六堆常民人物誌
發布日期:「六堆」一詞,最早出現於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時,當時共分為前、中、後、左、右及前敵六堆,是一種因應民變的鄉團組織,目前所認知的是聚落位置與鄉鎮對應之關係。
-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看見北埔.鄧南光》
發布日期:出生於新竹北埔的攝影家鄧南光(1908-1971),從故鄉出發,走向日本,回歸台灣;從一個客籍大戶人家子弟,歷練成為台灣攝影界推動本土寫實攝影的頭號旗手,深刻影響了台灣的攝影風潮。本書即以他所出發的土地為原點,以涵養孕育他的故鄉為主軸,選出一百餘張珍貴的影像作品,予以深入爬梳與解讀,從山城北埔的風俗、親族家人的故事,到鄉間田園的農事……,交織出日本時代到光復後新竹地區的影像史詩。
-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拾影竹東.李增昌》
發布日期:對出生於新竹竹東的攝影家李增昌(1927-)來說,從50多年前第一次按下快門,每天打開自家雜貨店門,映入眼簾的即是以122縣道往外延伸的「公路電影」,而他也用生命的「長鏡頭」留下街頭巷尾小人物的喜樂憂愁,和鄉村農家的田野紀錄。本書以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影像、人物場景,搭配抒情優美的敘事、別具文化底蘊的客家諺語和童謠,堆疊出竹東、橫山一帶,一段人情味濃厚的客庄庶民史。
-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凝視頭份.張阿祥》
發布日期:出生於苗栗頭份的攝影家張阿祥(1916-),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於日本時代開業的攝影師;他的生命歷程即是台灣近代歷史的縮影,而他樸實的影像作品,也為時代的流轉留下重要的見證。本書即是將其影像史與生命史,嵌入台灣歷史及頭份地區發展史,解讀從日本時代後期的皇民化運動、產業概況、戰爭局勢,至光復初期的改朝換代、1950和60年代經濟發展等歷史背景,及以頭份、三灣等地為主的常民生活樣貌。
-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
發布日期:硬頸攝影群,由一群土生土長於苗栗、跨世代、跨族群的攝影家於1991年創立,堅持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從海之濱到山之巔,從一座老伙房、一條鄉間小路、一棵樹到一片山水,再到一張張刻苦耐勞的容顏……,攝影家們鉅細靡遺地記錄農村的各種面貌;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潛藏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事物的關懷。本書即以詳實深入的解說,呈現硬頸攝影群長期以來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