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特展

點選下方條列資訊即進入該VR環景展示空間,使用操作說明:使用鍵盤↑↓←→鍵可旋轉觀看畫面,使用用滑鼠點擊畫面上的箭頭,可轉跳至下一個畫面,如需離開此頁面請按ctrl+F4。
-
常設館
行尞.靚靚六堆
展出時間:2011/10/01 西元1700年前後,客家族群移墾仍是密林蔽天的屏東平原,堅勇的在這片新生地落腳生根,平原水系造就了米倉文化,從傍山社群轉化為依水社群,建立了同心協力的六堆聚落。 在當代社會結構的巨變下,六堆人保留了祖蔭崇拜、尚文重教、勤奮惜物的文化資產,更在這塊土地上創造新的活力與風華,代代相傳漫開族群香。
-
常設館
承蒙客家 THANK YOU HAKKA
開展時間:2019/11/01 承蒙客家,臺灣更美。客家在臺灣平原與淺山地區,締造了尊重自然、永續與共享的傳統農村文化;更透過文學、藝術及音樂,與其他族群共同建構了當代主流價值,既激發了文化創意,又推進了臺灣公民社會。這一頁客家歷史淵源於華人文化傳統,且蛻變為島嶼自我的色彩,相應於寰宇客庄,是人類族群文明可貴的經驗。
-
文化藝廊
傳承─山歌書法大賽2
開展時間:109年2月13日至109年7月13日/社會組及創意組109年7月18日起至110年1月4日/國小、國中及高中組 當山林田野中嘹亮傳唱的客家山歌改用書法呈現時,會是一個什麼的樣貌與意境?自2月13日天穿日(全國客家日)起,在臺灣客家文化館文化藝廊-客窗展出「傳承-客家山歌書法大賽優勝作品展」,以沉靜優雅的筆墨推廣發揚客家天穿日唱山歌之傳統習俗。
-
第三特展室
客庄探索遊樂
開展時間:2017/01/01 以客家節慶文化為主軸,融合客家生活的種種特色,103年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規劃嶄新的兒童館,以「客庄遊樂去」為展覽主題,將展區劃分為「伙房體驗區」、「廟埕遊戲區」、「土地生活區」和「晴耕雨讀,並結合館內最熱門的「童話秘密基地」,每個區塊都具有獨特風格與特色,提供「從玩中學」的空間,希望親子互動可以在兒童館留下共同學習的美好經驗。
-
第二特展室
行過‧六堆客庄人文影像特展 (國語)
行過一段又一段个路程,時間堆疊出歷史的記憶 回到兒時生活的夥房,回想起總聽著阿太公太說起,築埤耕田的艱辛,影像紀錄者透過鏡頭,留下那珍貴而不復存在的畫面,讓片段式的記憶,編織出那六堆一等好个時代
-
第二特展室
行過‧六堆客庄人文影像特展 (客語)
行過一段又一段个路程,時間堆疊出歷史的記憶 回到兒時生活的夥房,回想起總聽著阿太公太說起,築埤耕田的艱辛,影像紀錄者透過鏡頭,留下那珍貴而不復存在的畫面,讓片段式的記憶,編織出那六堆一等好个時代
-
第六特展室
細妹人-客家女力身影特展
開展時間:2020/10/29-2021/06/30 客家女性對於社會的貢獻具有重要的位置,從過去辛勤家務、農事及持家,到當代的社會發展與產業投入,勤勉能幹、精力充沛的形象成為客家女性的代名詞。本中心首度與台灣國家婦女館合作,將展區分成「看見臺灣鄉村女性」、「客家女力-親近土地的勞動培力」、「女力時代-走入學校、走出社會的客家女性」、「當代女性身影」及「客家文學女力情境區」,藉由圖文與情境設計表現客家女力的多元(樣)面貌,她們有著不同的身分,而同時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細妹人」。
-
「人在六堆」影像藝術展 (國語)
為紀念六堆300年,推廣六堆文化意象,本展邀請策展人陳昌仁老師以攝影家:李秀雲、劉安明、林慶雲拍攝之老照片及梁正居、黃東明、黃勝沐等拍攝的新象影像,連結文化地景,對於地方認知、認同與文化記憶形成的重要性,將影像與地景結合,堆疊出影像在文化空間之聯貫與自然時間縱軸上多層次歷史意義變革 ,我們經常忘記我們所處的時空,當我們凝視自己的時空,發現我們身在六堆的時候,就成為具有特別文化歷史意義的一個人,「人在六堆」期待透過高度的二次創作策展方式,讓進入六堆的民眾認識創作的同時也了解六堆的文化底蘊,為六堆300年的風華留下美好的見證。
-
「人在六堆」影像藝術展 (客語)
為紀念六堆300年,推廣六堆文化意象,本展邀請策展人陳昌仁老師以攝影家:李秀雲、劉安明、林慶雲拍攝之老照片及梁正居、黃東明、黃勝沐等拍攝的新象影像,連結文化地景,對於地方認知、認同與文化記憶形成的重要性,將影像與地景結合,堆疊出影像在文化空間之聯貫與自然時間縱軸上多層次歷史意義變革 ,我們經常忘記我們所處的時空,當我們凝視自己的時空,發現我們身在六堆的時候,就成為具有特別文化歷史意義的一個人,「人在六堆」期待透過高度的二次創作策展方式,讓進入六堆的民眾認識創作的同時也了解六堆的文化底蘊,為六堆300年的風華留下美好的見證。
-
火礱─六堆礱間故事館
展出時間:2018/10/22 本館典藏的百年礱穀機是屏東市歸來碾米廠第三代傳人─施信德先生所捐贈,而本展以這座跨世紀的礱穀機串聯進出礱間的故事,展現昔日六堆米倉榮景、稻穀在礱間碾製的過程、六堆礱間從業者的故事及客家米食文化等豐厚的意涵,帶我們回到那段川流不息的流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