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展覽回顧

人文長廊-「野仙的珊瑚居──HAKKA人與HAKKA樂」特展

發佈單位: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2024/02/19
更新日期:2024/02/19
人文長廊-「野仙的珊瑚居──HAKKA人與HAKKA樂」特展 主圖
野仙的珊瑚居主視覺

展期:112年7月31日至113年2月19日
地點:臺灣客家文化館 人文長廊

展覽簡介|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從典藏的當代音樂家文物中,精選出苗栗客籍作曲家徐松榮(1941-2012)為展覽主題,以活潑逗趣的方式歡迎大家來珊瑚居作客,聽徐老師講音樂故事。展覽除展示徐松榮的創作樂譜、照片文件,亦透過影音賞析、互動裝置等,回顧他追求音樂創作的一生,及立志以西方作曲手法,傳承與發揚傳統客家音樂文化的本土藝術家精神。

展覽緣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從典藏的當代音樂家文物中,精選出苗栗客籍作曲家徐松榮(1941-2012)為展覽主題,以活潑逗趣的方式歡迎大家來珊瑚居作客,聽徐老師講音樂故事。展覽除展示徐松榮的創作樂譜、照片文件,亦透過影音賞析、互動裝置等,回顧他追求音樂創作的一生,及立志以西方作曲手法,傳承與發揚傳統客家音樂文化的本土藝術家精神。

現在,邀請大家一起走入這位曾經住在苗栗頭份珊珠湖、將自宅取名為「珊瑚居」,更以筆名「野仙」闖蕩現代音樂界的作曲家徐松榮的世界。一起來徐老師家作客聽古囉!

 誰是徐松榮?珊珠湖的布莊少爺

徐松榮(1941-2012)是一位一生奉獻於學校音樂教育,並發願以作曲來保存客家文化的臺灣客籍作曲家。

1941年徐松榮出生於頭份珊珠湖(現今珊湖里),父親從事布匹買賣生意。在傳統的社會環境中,由於徐松榮為父母繼其兄長出生後時隔多年盼來的男孩,因此備受寵愛。徐松榮認識音樂的機會與父親息息相關,從本次展覽展件《感父恩》與《剪刀》手稿中,可看出他對父親深深的敬愛之情。

 客家少爺的音樂夢

徐松榮認識音樂的機會除了與父親有極大關係,然而真正燃起徐松榮對音樂的炙熱,源於收音機撥放貝多芬的作品《田園交響曲》,古典音樂的逐夢旅程也就此揭開序幕。中學時期,徐松榮利用課餘時間投注在習樂之上,終於如願錄取理想學府──臺北師範學校(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殿堂的尋覓之路有師長的教導與肯定,鼓舞徐松榮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多次以「野仙」之名刊登音樂作品於校刊《北師青年》,可謂是當時的校園紅人呢!

 山城的波西米亞人

徐松榮畢業後被分發到臺北縣九份國民學校(現新北市九份國小)任教音樂科,此時期結識了一群熱愛藝文的好友,常將他們的靈感作為創作題材,像是舞劇《青鳥》、《雷驤主題弦樂四重奏》等。並在同時期組成現代作曲的小團體「五人樂集」發表多首作品,如本次展品鋼琴組曲《人物素描》手稿。徐松榮與這些山城所結交的好友們友誼深厚,可說是他音樂人生中極為珍貴的資產。

 珊瑚居的歲月

25歲的徐松榮服完兵役後重回九份國校任職,此時收到來自母校苗栗大成中學的聘書,邀請他返鄉任教。決定返鄉生活的他收下聘書,回到苗栗擔任教職,之後又轉任田美國小及六合國小教師;同時,他也在家鄉成家立業,並於老家附近買地蓋起自宅「珊瑚居」,持續不斷地創作音樂、積極參與曲壇活動,終其一生。

 徐老師的創作小學堂|

「聽音樂,讀樂譜」是徐松榮自學作曲的方式,而扎實的自我訓練,鍛鍊出成熟的樂譜解析能力,加上他也熟稔名家技法、樂曲形式與器樂配置,使他的作曲自成一格,創作出許多個人風格鮮明的音樂作品。徐松榮運用西方作曲技法來創作,採用兒歌、客家歌謠、中國古典詩詞等元素,將傳統文化與當代音樂結合,以多元的主題呈現個人內在的情感與鄉土認同。其音樂作品數量眾多且種類廣泛,代表作如《平板》、《藤纏樹》及《木管五重奏》系列等,都值得一再回味聆聽。

 來聽HAKKA樂

徐松榮在1990年代「本土化」思潮影響下,驚覺客家文化與音樂已日漸式微,因此在使命感的催促下,積極整理客家音樂,並從中篩選合適的題材進行編創,運用特有的技法,把它們轉化為獨特、帶有客家風情的音樂作品,像是童謠《火焰蟲》、管弦樂《客家山歌隨想曲》、以客語演唱的兒童音樂劇《勞山道士》等。他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喚醒更多客家子弟愛惜逐漸流失的客家文化,同時也期許將客家音樂精緻化,晉升為藝術性音樂,被社會保存。

 結語及年表

此單元回顧徐松榮一生的大事紀。

承蒙你!下擺正來尞!(謝謝,下次再來玩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