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半月池

半月池

發佈單位: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2018/05/14
更新日期:2020/10/28

景觀地點:臺灣客家文化館東方

景觀特色:無邊際半圓形水景建築,遠眺遼闊的銅鑼市區與雙峰山山景

半月池及兩個裝置藝術

半月池旁有3張長椅    半月池則與民間相傳的風水之說有關。茲以楊筠松為代表的「形家派」風水學說為例,「形家派」講究建築應具備「背山面水」的格局,也就是「前水為鏡,後山為屏」之說,這種格局在客家夥房建築之中特別明顯。客家族群根據形家風水,在選擇興建家宅的地點時,原則上背後須有山丘高地,前方需有蜿蜒的水流。

    同時,在科舉時代,求取功名為民間大眾所盼,為了祈求能夠如願,民間乃將屋宅建築的風水結構,比擬為前方有當作桌子的案頭(案山、朝山),後有當做太師椅(或做官者的官帽椅)的椅背,這裡說的椅背就是前面提到的家宅背後須有山丘高地,這樣的結構就彷彿一個當官的人高坐於太師椅上,前方有案頭可以辦公,也可以說是民間營造前述的家宅結構,等於是隱喻著希望自家子弟能高中科甲入泮為官的意思。

 

半月池上黃色的裝置藝術    所謂家宅前方需有蜿蜒的水流,並不是說一定要找到有天然河流溪水在門前的風水寶地,如果找不到,只好退而求其次的以人工方式挖掘一座半圓形的水池,完成「背山面水的建築格局」。挖掘半月池之後,必有多餘的土方,以前的先民沒有將之拋棄,有的將土方交給建築師傅就地造窯用來燒製磚瓦,有的將土方搬移至家宅後方營造為土堆型的化胎。

半月池

    至於民間也將家宅前方的水池作為半圓形,極可能是根據前述專制時代的泮池規制而來。因為,雖然民宅前方的半月池由何時起源,尚未發現具體資料可資佐證,但古代社會階級分明,不敢逾越皇帝或官方所訂規制應屬普遍認知,否則即有殺身之禍,因此,判斷民間也採用半月池應與遵守早期規制有關。但半月池並非客家夥房獨有的建築結構,閩南式傳統民居大門的正前方多數也有半月池,只是客家夥房的半月池又與家宅後方的化胎在風水上有所關聯。

 

主建築及半月池    客家夥房的半月池由於地勢比化胎為低,這是形家派風水結構的特點之ㄧ,所謂「前低後高」,也是客家根據形家風水衍生的建築型態,表示家運步步高升之意。形家又將半月池與化胎結合,並比擬為太極之陰陽兩儀,化胎屬陽,半月池屬陰,兩相結合如同陰陽交錯而滋生萬物生生不息,這種觀點特別符合早期農業時代客家族群希望子孫滿堂家族興旺的心理,而予採納為家宅興建時的主要風水參考。至於水能生財的常民觀點,如果與前述的風水需求比較起來,似乎重要性略遜一籌,因為客家對於透過風水安置期望整座家宅人丁興旺五穀豐登,顯然超越了「對我生財」的個人祈求吧。

 

    傳統合院的半月池,在規劃水源時,是採龍邊進虎邊出的活水水源。古早農業時代的傳統民居多數坐落於田野之間,當時沒有自來水,一般人家興建半月池時便就地取材,將俗稱「田水」的天然溪流引進家宅當半月池的水源。我國民間遵從「左青龍,右白虎」及「左尊右卑」的建屋傳統觀念由來已久,包括半月池的水源也要依循此道,也就是必須從屋宅左後方「龍邊」建立俗稱「水路」的引水道,通過橫屋外圍的排水道進入半月池。

 

    關於水源的來向,依照形家派的風水學說,水流不可對著家宅呈直線或反弓形狀,因為如此會形成沖煞,對家宅不利,必須是蜿蜒彎曲狀才能聚氣而生利,因此這條半月池的水路通過橫屋外圍時,必須刻意做成迴繞半圓彎曲狀,在形家風水理論上,這種水道又稱為「玉帶水」。民間傳說認為,「玉帶水」寓意古代為官者所佩之玉帶,暗示家宅主人期望子孫得到功名。

 

空拍半月池圍繞主建築    同時,進入半月池的水源又必須「緩進緩出」與「漫進漫出」,民間的說法是,水流代表財源,水流如果急促,表示財源快進快出無法留財。如果仔細觀察,從傳統合院的引水入口開始,經過「水路」,到流入半月池入口這一段,可以發現當初在砌造「水路」的排水道時,就已經刻意丈量適當的地基高度,以便控制水流速度不致過滿過快,而形成了「淺水漫流」的情況,最後進入半月池的水流必然呈現「緩進緩出」與「漫進漫出」的景象,這就是半月池之所以水流平緩碧波如鏡的主要原因,也完全合乎形家派所謂「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風水要素。

回到頂端 Top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