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展覽回顧

第一特展室-紙在客家-紙藝創作・紙產業展 (已撤展)

發佈單位:
發布日期:2017/01/20
更新日期:2021/01/06

「紙在客家-紙藝創作・紙產業展」

紙在客家照片-1    紙在客家照片-2

    客家人崇尚自然,取之自然的生活態度在常民文化中表露無遺,客庄造紙文化的形成,亦是客家族群與自然的對話。臺灣的手工造紙技術始於清代,奠基於日治時期,並於戰後繁榮發展,主要產地有南投埔里,新竹、苗栗、嘉義、台南等地,其中苗栗地區的造紙業主要集中在三灣鄉、獅潭鄉和南庄鄉,在這裡發現了不少紙湖、輪石、石灰窯、紙寮等遺跡,可以想見當年的繁榮盛況,如今紙產業已不復當年,但歷史記憶仍存留人們心中,本展將依序呈現造紙的歷史、苗栗造紙產業的發展,以及當代紙藝創作。

紙在客家照片-3    紙在客家照片-4

 

臺灣手工造紙的歷史

    造紙術的發明至今已將近二千年的歷史,西元八世紀中葉造紙術從中國傳入阿拉伯,再傳入歐美各國,紙張成為傳播知識與文化最簡便的媒介,也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造紙的發展歷程,是從麻紙發展到樹皮紙,再發展到採用植物莖幹造紙,竹紙就是採用竹的整個莖幹,經過複雜工序後所製造出來的紙,臺灣早期的造紙業即以竹材為原料,主要用途為加工成宗教用的金銀紙,較粗厚的竹紙裱糊成紙板,再加工成紙盒等包裝用紙,以及廁所用紙等用途。

紙在客家照片-5    紙在客家照片-6

紙在客家照片-7    紙在客家照片-8

苗栗的造紙產業

    臺灣北部的竹紙工場多集中在新竹、苗栗地區,其中苗栗的三灣、南庄和獅潭三鄉發現許多做紙的相關遺跡,此地適合竹林生長,原料來源充裕,成為苗栗做紙產業最興盛的區域。

製做竹紙的主原料為桂竹和石灰,將竹子和石灰放在紙湖中浸泡一段時間後,石灰能使桂竹纖維軟化,軟化後的竹絲成為紙漿原料,這就是俗稱的「竹嬤」,接下來,就是將竹絲輾壓成類粉狀的竹纖,放入打漿槽,打成漿狀後,以紙簾撈紙,再經過壓紙、曬紙的過程,紙就形成了,紙湖、輪石,散漿槽、撈紙槽、紙簾是做紙過程的主要工具。

紙在客家照片-9    紙在客家照片-10

紙在客家照片-11    紙在客家照片-12

紙在客家照片-13    紙在客家照片-14

苗栗山林的中小企業

    三灣的做紙產業始自首墾黃旺麟,其後還有神棹山的劉鼎昌、阿妹柏、三洽坑的溫龍水、大河村的范陽火等,三灣鄉的做紙區域主要分布在大河村、頂寮村的祭山湖、竹湖、以及內灣村的小份坑等地區。

    獅潭鄉的首墾黃南球也從事做紙事業,但其主要生產竹纖維,此地主要的做紙家族有仙山的林石興、百壽的廖華生、番王黃阿添與神棹山的林自,地點分布在新店村、永興村、仙山、圳頭、百壽村一帶。

    南庄的做紙產業與三灣竹紙發展區域都有相當的地緣關係,做紙技術可能由黃旺麟家族傳入,做紙家族主要有橋頭的邱金蘭、大湖頂的范志勝、南江村的戴添喜等,區域主要分布在獅山村、田美村、南江家村、大南埔、神棹山等地。

紙在客家照片-15    紙在客家照片-16

紙在客家照片-17    紙在客家照片-18

手工造紙與周邊產業

    閩、粵移民渡海來臺時,面對變化莫測的海象、疾病、瘟疫時,從原鄉分靈而來的神祇,成為移民的心靈寄託,祭典文化帶動金銀紙市場,金銀紙由竹紙加工生產而成,獅潭等地造紙廠所生產好的竹紙,利用輕便車運輸,途經紙湖古道運往頭屋,再轉運至竹南販售,1970年代為金銀紙產業的繁榮時期,曾有超過三百家的金銀紙加工廠。     

    二十世紀初歐洲工業造紙的興起,造成世界紙漿原料的缺乏,日人企圖將蔗廢料研發成做紙的蔗渣纖維。為改良工業用紙漿,採用蔗渣混合竹子纖維生產工業紙漿,造成臺灣竹纖維的供不應求,並從內需市場擴大到國際市場,做紙的技術也從土法的手工時代躍進到機械造紙時代。

紙在客家照片-19    紙在客家照片-20

紙在客家照片-21    紙在客家照片-22

手工造紙的再生與創新 

     198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手工造紙產業面臨勞力不足、工資上揚、環保意識抬頭,以及原料取得不易等問題,進而逐漸喪失競爭力,小型的紙廠只好關門結束經營,三灣邱金蘭的榮譽紙場結束營業後,苗栗的手工紙產業即吹上熄燈號。

    雖然客庄的造紙產業因現代化的發展而沒落,但透過文史工作者的調查、紀錄,以及在地居民的口述與繪圖,重新搭建紙寮、石灰窯、紙湖等設備,開始以傳統方式製作竹紙,強調以天然的方式淬鍊,也採用野薑花、月桃、絲瓜、荷葉等新的元素來製作,並轉化為豐富多元的紙藝創作。

紙在客家照片-25    紙在客家照片-26

紙在客家照片-27    紙在客家照片-28

紙在客家照片-29    紙在客家照片-3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