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展覽回顧

第一特展室-「山路彎彎─臺三線客家山林產業文化特展」(已撤展)

發佈單位:
發布日期:2019/03/22
更新日期:2020/12/17

展覽時間:108年3月22日至109年6月14日

展覽地點:臺灣客家文化館第1特展室

 

山路彎彎─臺三線客家山林產業文化特展

 

單元A:

楔子

臺灣有一條富有濃厚歷史、人文風情及豐碩產業的客家浪漫大道-臺三線,也被稱為客家漫遊走廊,在臺灣中北部路段串連了17個鄉鎮市區,全長約150公里,是全臺客庄密度最高的跨縣市客家廊道。「山路彎彎—臺三線客家山林產業文化特展」將透過臺三線上客家庄(桃、竹、苗、臺中)沿途豐富的人文與風情文化,呈現昔日拓墾的歷史、山林經濟產業,從昔日之興起、變遷至風華再現,藉此了解客家人如何充分利用豐沛之天然山林資源,發展出屬於客家的內山經濟。

展區介紹

 


單元B:

披荊斬棘,以啟山林

臺三線的山林與客家

 

B-1逢山必有客(fungˇsanˊbidˋiuˊhagˋ)

清領時期,臺灣的拓墾依賴地方豪強招集人馬、籌備資金,也自行訓練武力與各種勢力對抗。淺山區拓墾大多為客家族群,每個地區、每個伙房就如世界工廠,伐木、焗腦、種茶、種桑、養蠶,不斷的隨世界所需而發展。

 

B-2開墾領袖(koiˊkienˋliangˊqiu)

拓墾過程中,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的互動及信仰有著不同的面貌。早先龍潭與關西的墾隘區常是漢人與平埔族合作,宗教上信仰源於自然崇拜的三官大帝;在頭前溪以南,至姜秀鑾、黃南球開墾時期,元漢的衝突相對嚴重,主要信奉觀世音菩薩與關聖帝君。

 

B-3聚庄成鎮(qi zongˊsiinˇziinˋ)

在山中產出的物資,要運輸至較平坦的地區集散、貿易,因此在河階地街區、市鎮相繼而生,也發展出許多與當地產業緊密相連之關聯性職業,漢人拓墾的根據地、信仰中心或行政中心也在此。

B區「披荊斬棘,以啟山林」─開墾領袖B區「披荊斬棘,以啟山林」─聚庄成鎮

 


單元C:

開山打林,耕田耕埔

臺三線的山林經濟產業

 

C-1鋸(gi / giˇ)

C-1-1 枋仔(biongˊ eˋ)

臺灣林業資源豐富,清代為了修造戰船,開始砍伐內山樟木。日治時期為了製作樟腦和木炭及外銷建材,將林野劃為官有,但採伐的同時也獎勵造林。許多居住在近山地區的客家人加入伐木業,稱作「做料仔」(zo liau eˋ)。

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鋸(枋仔)01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鋸(枋仔)02

 

C-1-2 竹篾仔(zugˋ med eˋ)

河階寬廣的腹地成為貨物集散地,山窩則充滿各式經濟作物,在其中串連兩者的,除了客家族群往來運輸物資所走的老路(lo` lu),在地的編織技藝,接通了內山與世界貿易體系。

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鋸(竹篾仔)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鋸(竹篾仔)

 

C-2焗(giugˋ / giug)

C-2-1 樟腦(zong ˊnoˋ)

臺灣森林資源中的特產-樟樹,曾是無煙火藥的重要原料,也是人類的第一種合成塑料-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的基本原料,樟腦因應賽璐珞工業而興起,樟腦成為戰略物資,重要的貿易商品。

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焗(樟腦)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東華樟腦廠提供之腦丁牌原件

 

C-2-2 香茅(hiongˊmauˇ)

樟腦的蒸餾技術與設備可直接應用於香茅提煉,適合種植的產地亦與樟腦產地相符,因此,香茅產業自日治時期便繼樟腦業後興起;而香茅栽種至戰後達鼎盛時期。

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焗(樟茅鋪)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焗(樟茅鋪)

 

C-3摘(zagˋ/ zag)

C-3-1 山茶(sanˊcaˇ)

清嘉慶、道光年間,客家先民落腳於臺灣丘陵地區,引進臺北拳山堡(今文山區)種茶、製茶的技術。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鼓勵茶農大量種植茶葉,使臺灣紅茶成為外銷主力之一,光復後至1980年期間,臺灣茶葉外銷逾六十餘國。

李永得主任委員及何金樑主任參觀「山路彎彎-臺三線客家山林產業文化特展」之「摘」區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摘(茶鋪及漢藥鋪)

 

C-3-2 桑仔葉(songˊ eˋ iab)

日治時期,總督府養蠶所藉由蠶業試驗試辦、山地養蠶推廣、蠶業獎勵等措施,逐漸打下臺灣蠶業基礎。戰後初期,官方掌管臺灣蠶業機構,發展區域多集中於新竹、苗栗,至民國69年,到達臺灣蠶業外銷的高峰。

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摘(桑仔葉)

 

C-4拈(ngiamˊ / ngiamˋ)

油桐 (iuˇtungˇ)

日治時期因戰爭需要梧桐樹子油,卻陰錯陽差引錯品種─即目前的油桐樹。但因此樹種深具競爭性,致使後來北臺灣山林遍佈油桐樹,成為客家庄製作家具、木屐、火柴棒等的經濟作物,直到這些產業被新興產品取代。民國92年客家委員會創造了「桐花祭」後,從此美麗的五月雪─油桐花重啟豐華,為客庄帶來了觀光產業的無限契機。

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拈(桐花小徑)C區「開山打林,耕田耕埔」─拈

 


單元D:

彎彎斡斡

臺三線上的綿延老路

 

無論是往淺山開發,聚落間的聯繫、嫁娶,或將物產送往河階地買賣,一條條的老路,是被耕耘於山林的客家族群一遍遍走出來的。老路上可能都曾有樟腦、茶葉、炭、粗紙、番薯等不同物產運送,甚至在有戰事時成為行軍道路,這些老路是將臺灣與世界連結的路徑。如今持續被利用的成為現代化道路,而少利用的便成為休閒時親近自然的古道。

D區「彎彎斡斡」─奉茶亭

 


單元E:

創客再生 ‧ 青春洄游

 

E-1 遊(iuˇ/ rhiu)在臺三線

展覽中沿線蒐集了17鄉鎮市區的景點,有自然風景、古蹟建築、人文歷史,也有老產業轉型的創新樣貌。臺三線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深厚文化底蘊,提供了多元的悠遊選擇。

 

E-2 食(siid / shidˋ)在臺三線

臺三線上有什麼好吃的呢?可以參考「客家美食HAKKA FOOD」所推薦的榮譽標章餐廳,感受道地客家好味道。亦可依照不同季節安排採果之旅,親自至果園體驗豐收的樂趣。

 

E-3 轉(zonˋ/ zhonˊ)到臺三線

近年來,欣見越來越多的臺三線「客庄後生」返鄉,傳承上一代的老產業並挑戰創新投入「創客」。客家委員會也將持續秉持著「把青年找回來」的信念,期望能號召更多客家後生人認同客家,「轉(zonˋ)」到臺三線,為自己、為客庄打造新契機。

「橘二代」黃文詣於E區「創客再生˙青春洄游」向李永得主任委員及何金樑主任介紹解說E區「創客再生˙青春洄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