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展覽回顧

第四特展室-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 (已撤展)

發佈單位:
發布日期:2017/09/20
更新日期:2021/01/06

「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 (全畫面體驗)

展期:106年07月21日至107年6月30日

地點:臺灣客家文化館第4特展室

「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海報

策展理念:

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 Hard Neck Spirit— Stories of Hakka People Protecting Taiwan

  有人說「硬頸」在客家生活中,並非什麼美譽而是負評,也有人說語言的意義是隨著社會實際狀態而被創生,不須拘泥於原初原意;然而,是負評也好,是隨著社會文明進程被創生的新時代意義也罷,「硬頸」所需具備的主體性、獨立性與長期堅持實踐的韌性,在每個時代都絕非容易。

  從面對窮山惡水戮力遷徙墾拓的遠祖先民,到被運轉快速的工商社會邊緣化,與新文明社會接軌的歷歷履跡,自始至終,客家人以他們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步履,建構屬於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家業與良善社會,看似溫和沉默,卻無比強大且篤實堅定。沒錯,「硬頸」是需具備特定條件的。

  此次的「硬頸時代-客家守護臺灣的故事」特展,將以這樣的硬頸精神下,帶領民眾探討客家族群一百多年來的抗爭,從保家衛鄉的犧牲、殖民地的抵抗到近年來風起雲湧的客家運動,綜觀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中,客家人堅毅果敢、正義忠勇的民族性。

 

硬頸時代展場入口硬頸時代入口旁牆上簡介


單元1介紹:

1895-1896
葉子,葉子們
終究 要把自己還給塵土  | 引自杜潘芳格〈葉子〉

保家衛鄉的犧牲  Sacrifices to Protect Homeland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與澎湖群島永久割讓予日本。次年,日本派兵前來接收,臺灣紳民在陳季同、丘逢甲等領導下發表「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成立「臺灣民主國」。雖然臺灣民主國維持不到半年,但其藍地黃虎國旗,已成為某種臺灣意識濫觴的象徵。而在官兵力量瓦解撤退之後,臺灣人出於保鄉衛土的家園情感,紛紛自組民兵奮起對抗日軍,史稱「乙未保臺戰爭」。

  1895年5月29日,日軍自澳底登陸,費時僅十餘日即進駐臺北城,但其後卻在桃竹苗客庄遭遇激烈的對抗。從1895年5月29日至11月18日間,大小戰役不斷,包括北埔姜紹祖「敢字營」、吳湯興統領的「新苗軍」,及以徐驤、邱國霖、謝天德、胡嘉猷等人為首的客籍義軍,奮勇抵抗日本接收,雖曾在今平鎮、湖口、龍潭間伏擊獲得進展,但終因兵力裝備懸殊,最後在南臺灣步月樓與火燒庄戰役宣告失敗。

  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事後曾在報告書中提到:「特別是客家種屬性格慓悍,動輒結黨叛亂」,顯然客家人保鄉衛土,雖死不惜的意志與行動,讓日本殖民者深感威脅。誠如客家義勇軍領袖徐驤所言:「此地不守,臺灣亡矣,吾不願生還中原也!」充分表達出先民保家衛鄉的愛國情操與強烈主體性。

保家衛鄉的犧牲,竹林戰爭模擬場景保家衛鄉的犧牲,介紹牆面


單元2介紹:

1896-1945

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  | 引自賴和〈吾人〉

殖民地的抵抗  Resistance during Colonial Rule

  1921年10月17日,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以促進文化啟蒙與民族運動為目的,是當時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社會團體。和前期武裝抗日相同,客家人在這個文化抗日的新階段,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曾擔任台灣文化協會理事,擔起《台灣民報》的編輯重任。出生於南投國姓鄉的彭華英,1918年留日期間曾擔任「台灣青年會」會長,1924年返台後曾任台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並參與台灣民眾黨。

  1923年,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全島同步大舉搜捕異議者,受到檢肅的人士多為律師、醫生、地主等社會中堅份子,史稱「治警事件」。台灣文化協會多名重要成員在此事件中入獄,當時為他們擔任辯護律師的葉清耀,台中東勢客家人,之後他更成為台灣首位法學博士。

  1924年至1925年彰化二林的蔗農不滿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甘蔗收購價格太低,發起抗爭,文協理事李應章發起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參與者多半是由北部新竹廳(桃竹苗)移入當地的客家農民。從二林農組開始,全台各地農民組合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包括:中壢、觀音、新屋、湖口、竹東、大湖、竹南、三義、中寮、內埔等各地客庄都有農民起而抗爭。

殖民地的抵抗播放影片殖民地的抵抗播放影片


單元3介紹:

1945-1987

聽到麼介 聽到麼介  | 引自羅浪〈白雲之歌〉

威權下的抗爭運動  Resistance of Authoritative Rule

  客家詩人羅浪歷經228及白色恐怖,寫下這首白雲之歌,象徵在那動蕩不安的時代氛圍中,對故鄉的滿腔熱情與對自由人權的嚮往,就在那個禁錮的時代,讓人想成為漂泊的雲,想衝破自由的藩籬。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數以千計的臺灣菁英和民眾被捕或死亡,延續至1949年,不論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各層面都受到嚴密監控,臺灣進入史上最長的白色恐怖戒嚴。在這個令人窒息的威權統治下,知識分子們「一天又一天,嚴肅地忍耐地等待新的聲音」。歷經七〇年代的中壢事件(1977)、美麗島事件(1979),八〇年代的桃園機場事件(1986)、鄭南榕自焚事件(1989),臺灣人民前仆後繼,努力掙脫政治禁錮,這是臺灣民主化歷程中狂飆的黨外時代。

威權下的抗爭運動介紹威權下的抗爭運動,拖拉機及布條抗爭模擬場景


單元4介紹:

1987-2017

一聲接一聲 像山歌一儕接一段唱落去  | 引自曾貴海〈清早个圳溝滣〉

狂飆時代的客家身影  Hakka People in the Radical Period

  1987年,國民黨政府終於在228公義和平運動、519要求解嚴示威運動等強大的社會壓力下宣布解嚴,從此,社會的每一個環節宛如雨後春筍,從常年被深埋的暗黑土壤裡猛探出頭來,農民運動、環保運動、勞工運動等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不公不義的政治體制發出最深層的猛烈怒吼,然而,自爆發解嚴後最嚴重的街頭流血抗爭520農民事件後,人民之聲一度銷聲匿跡。1988年12月28日發起的「還我母語運動」,不但是解嚴後第一個文化議題的街頭運動,也讓人民力量因客家運動得以重回街頭,正是這種客家硬頸精神,再度引領、延續臺灣的民主火苗。

  從被殖民到被接管,從被屠殺到被戒嚴,臺灣人民醒悟再醒悟,所謂的公平正義,所謂的民主和平,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的禮物,而是人民一步一腳印用青春熱血,耐心爭取才有的收獲!在這步履維艱的過程中,臺灣客家的硬頸氣魄從未缺席。

狂飆時代的客家身影介紹狂飆時代的客家身影紀錄


單元5介紹 :   

緬等定著會結个籽,自由 青春  | 引自劉慧真〈一日〉

文學‧寧靜的抵抗  Literature, Quiet Resistance

  越是黑暗的時代,越能映照心靈的光。代表人類良心的創作者,就是那一道道引領人們穿越苦難、讓人世的不公不義現形的光。

  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說:「舊文學是讀書人的,不屑與民眾為伍;新文學則是以民眾為對象,是大眾文學。」文學的意義不在知識菁英的舞文弄墨,而是決志與人群大眾在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壓迫。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黨國威權體制,經由一個個有思想與理想的文學家筆下,寫出關於這島國運命的諸多篇章,確立了「緊貼土地與人民」的台灣新文學傳統,客籍創作者在這個傳統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歷經兩次「國語」運動席捲的台灣文壇,各個世代的創作者們背負著語言傷痕,從戰後「跨越語文的一代」到九〇年代以後逐漸蔚為風氣的母語書寫,台灣客家/客語文學,不因語言霸權而噤聲,在字裡行間賦予人世真實的解碼與再現。赤手握住荊棘的靈魂,這是創作者的硬頸精神,一種屬於客家、屬於台灣、屬於普世價值的豪情與浪漫,以文學展現寧靜的抵抗。

文學‧寧靜的抵抗介紹文學‧寧靜的抵抗知識互動轉板

 

回到頂端 Top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