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展覽回顧

第二特展室 - 「錫金歲月-客家馬來西亞錫礦展」(已撤展)

發佈單位:
發布日期:2018/09/15
更新日期:2021/09/11

策展理念

     南洋錫礦的發展,造就客家人離鄉背井的動力。來自中國閩粵二省的嘉應州、惠州、汀州等地客籍移工因採錫而致富,影響了近代馬來西亞都市發展。本展以「錫」意義的轉變,來說明馬來西亞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變遷之外,讓大眾理解客家人自原鄉遷徙後,在各地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樣貌。期待從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因開採錫礦,所衍生不同面向發展與變遷,讓大眾對於「客家」能有更多元的認識。

錫金歲月展覽入口錫金歲月展覽介紹牆

 

一、無奈何下南洋

    18世紀以來,馬來半島許多地區被探測出蘊含大量錫礦,其中尤以霹靂州(Perak)、雪蘭莪州(Selangor)和森美蘭州(Negeri Sembilan)的錫礦含量最為豐富。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的廣東和福建二省移工,特別是廣東惠州與嘉應州、福建汀州等地客籍移工,進而造就了1850年代馬來西亞錫礦的黃金時期,進而主導了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Kuala Lumpur)與怡保(Ipoh)、芙蓉(Seremban)等城市的開發。

 

二、過往錫礦風華歲月

   隨著技術的演變以及18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下,開採錫礦由勞力密集,轉變成機械化的開採方式。整個19世紀錫礦產量值達到高峰。19世紀中晚期,在英國逐步掌控馬來亞各州,殖民影響力逐步深入每個錫礦區,控制了錫礦開採以及交通要道,最終英國人在錫礦開採與佔有率逐步超越華人,客裔的採錫產業從此逐漸蕭條。

 

三、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從霹靂州華僑礦務公會的1950年會員名冊中,若依203名錫礦經營者會員登記之籍貫統計,客家人佔了101名,可見客家人在霹靂州錫礦產業中之重要地位。在霹靂州怡保錫礦家姚德勝、梁碧如、胡子春等人,都是從一介錫礦工轉變成錫礦實業家,更參與霹靂州的議會,建立會館。現今在吉隆坡與怡保的部分街道巷弄,更以錫礦實業家葉亞來與姚德勝名字來命名,可見證過去客籍錫礦家的影響力,用以不同的方式流傳至今。

 

四、日久他鄉是故鄉

   馬來亞內部客家族群群聚的地點,可以觀察到有多重的衝突與整合。衝突表現在1861至1873年的義興黨與海山黨因之奪資源而引發的亂事;整合表現在各方言群成立會館、辦理學堂,或是由不同族群合建廟宇。顯示了客家族群為了在新移民的新生活,所產生的在地化的過程。

 

五、馬來西亞客家的一錫之地。

   錫礦業不僅帶給華族的經濟上的富裕,也註記下客家族群在馬來西亞錫礦開發歷史一頁。十八世紀後期因錫礦引起的人群移動,讓馬來西亞吸納了不同族群,讓馬來西亞成為多族群、多文化的大熔爐。「錫」原來是客家移工謀生的經濟來源,現在則是轉化成最具客家意義的集體記憶,這集體記憶更是承載了客家族群為生活、求生存的奮進精神!

 

回到頂端 Top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