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Miaoli
:::

當期特展

第五特展室 - 「山鳴谷應─公路上的客家凝視」(sanˊ minˇ gugˋ en─gungˊ lu hong ge hagˋ gaˊ nenˇ sii)

發佈單位: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發布日期:2025/04/22
更新日期:2025/04/22
第五特展室 - 「山鳴谷應─公路上的客家凝視」(sanˊ minˇ gugˋ en─gungˊ lu  hong ge hagˋ gaˊ nenˇ sii) 主圖
山鳴谷應─公路上的客家凝視

展期:2025.04.14-2026.03.02
地點: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五特展室

「山鳴谷應─公路上的客家凝視」

展覽理念(zanˋ lam  liˊngiam)

本展透過公路的興建過程,串連起客家族群自西部、南部往東部的遷移歷程,其不只是帶出台9線上的客庄以及客家族群的生活故事,同時更要展示「文化與生活是流動」的本質,藉由客家族群的移動,希冀從文化的流動與流動的文化二者的對話裡,體會到臺灣社會流動與創新的多元樣貌。

公路上的客家凝視(gungˊ lu  hong  ge  hagˋ gaˊ nenˇ sii)/公路與客家 (gungˊ lu  lauˊ hagˋgaˊRoads and the Hakka)

台9線始自清代開始修築,日治時期完成雛形,這期間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移往後山,大多經復興或尖石,再翻越插天山或李棟山到棲蘭,最後沿著三星出宜蘭平原,直抵蘇澳後,順著海岸過大南澳,出太魯閣即可至花蓮港。到日治中後期,交通道路狀況逐步改善,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或南部的六堆人,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環境,會以搭船、搭車、步行或船車併用的方式東遷到花東。客家人進入東臺灣的時間雖然比原住民、福老人來得晚,但在日治之後,已成為東部重要的族群。

公路、客運與民生(gungˊ lu  hagˋ iun  lauˊ minˇ senˊ)/公路的守護者(gungˊ lu ge suˋ fu zaˋ

1930年花東公路開工,直到戰後1959年花東公路完工,花東公路正式由鐵路局移交公路局,並開辦公路普查計畫,陸續完成省公路編號,1962年內陸公路全線編為「台3線」,且「台9線」的名稱正式出現,1971年完成台9線改善計畫。交通便利不僅促使許多客家族群前往東部開墾,也有不少客家人在公路局任職,在多山、多雨、多地震的花東縱谷,從事道路開發、規劃、養護與災害修復的工作,成為公路安全的重要守護者。

公路上的客家足跡(gungˊ  lu  hong  ge  hagˋ gaˊgiogˋ jiagˋ)/客家的移動與傳承(hagˋ gaˊ ge  saiˋ tungˊ  lauˊ conˇ siinˇ

在生活條件與社會經濟政策的影響下,客家人陸續地自西部和南部移居到東部,不僅帶來原鄉的生活、文化或信仰,也從新的環境中創造出新的產業、生活與創意,從客家人遷移的歷程中看見客家文化的流動,也藉由文化流動的過程,連結不同地區的人們,透過生產與創新促成臺灣社會的新風貌。

公路與客家之美( gungˊ lu  lauˊ  hagˋ gaˊ ge  jiangˊ

花蓮、臺東兩縣之花蓮、吉安、壽豐、鳳林、光復、瑞穗、玉里、富里、池上、關山、鹿野等11個鄉鎮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族群在東部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聚落和信仰中心隨著人口的變化,產生不同的樣貌;同樣的,公路景觀也隨著時代趨勢與觀念演進不斷的變化,公路的旅程變得更加舒適,南北的往來與東西的移動也更為順暢。

回頁首